安徽省交通概况
2004.05.05
     安徽交通历史悠久,水路交通早在4000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,秦朝大规模修筑驰道,汉唐以后陆上驿运已相当发达。近代交通始于二十世纪初叶,由于旧中国交通发展非常缓慢,到一九四九年安徽交通仅有铁路719公里,低等级公路2088公里,民用车辆403辆,内河航道基本处于自然状态,运输船舶39.2万吨位,机场荒废,航空运输停顿。 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安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己构成铁路、水运、公路、空运立体交通网络,现代化交通四通八达。到一九九八年底,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9264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294公里,一级公路152公里,二级公路5548公里,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 28.2公里,全省99.8%的乡镇和89.5%的行政村通了公路。以省会合肥为中心通向16个地市的干线公路为主骨架,以地市县城的二、三级沥青油面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、纵横交织,并与铁路、水运、空运相衔接的公路网己基本形成。公路建设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,由通向畅发展。1991年建成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--合宁高速公路后,又相继建成合宁高速公路大龙段、合巢芜高速公路、沪蓉高速公路高界段、六叶一级公路、沿江公路、滁全一级公路、205国道天长段、合铜汽车专用公路、皖南旅游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。建成了皖境长江上第一座大桥--铜陵长江公路大桥,皖南旅游区太平湖公路大桥,以及淮河上的五河、凤台、蚌埠、淮南公路或公铁两用大桥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和大型桥梁有:合安高速公路、界阜蚌高速公路、合徐高速公路、徽杭高速公路、连霍高速公路安徽段、芜湖长江大桥、淮河南照集大桥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。公路运输业发展迅速,全省民用汽车已达176043辆,开辟公路客运班线14857 条,公、铁、水路联运站点230多个,全省已建成完善的联运网络,并与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联运关系。1998年底,全省内河航道里程已达6013公里,其中一米以上水深的航道增加到3726公里,水运条件居全国第七位。整治了淮河干、支流航道,建成了淠淮航道沟通工程、南淝河航道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。全省民用运输船舶达230多万吨,码头泊位近千个,建成了芜湖朱家桥万吨级码头、铜陵件杂货码头等一批港口设施,初步形成了大中小配套的港口体系,并开辟了直达韩国、日本、东南亚及欧洲地区的航班和国际集装箱航线。 
  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,居华东首位。京九铁路皖境段、合九铁路以及一批大型车站、客货运枢纽中心的建成,使合肥、阜阳、蚌埠、芜湖等城市成为华东铁路运输中心枢纽和国际集装箱装卸点。 
  民用航空事业蓬勃发展,先后扩建了合肥、黄山、安庆等一批大型机场,可适降大型飞机。民用航线已达40多条,航线总长度3万余公里。合肥、黄山己成为国家一类空港口岸。 
  至2000年底,全省综合交通线路74245公里,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53.18公里/百平方公里。其中,公路通车里程65353公里,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343公里(高速公路达到467公里,一级公路达到301公里,二级公路达到7575公里);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013公里,三级以上航道达到695公里;港口泊位1424个,港口吞吐能力12837万吨,其中长江主要港口泊位137个,吞吐能力3635万吨;拥有6个民航机场和联航机场,各类对外开放口岸9个。一个以合肥为中心,高速公路、干线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,二级公路和内河航道为干线的综合交通网布局正在形成。 
  我省交通运输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,但对于众多的人口和经济、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,其基础依然脆弱,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很小,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,交通运输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。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,安徽将利用地理、资源优势,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,使安徽成为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畅通的交通运输走廊。